跨专业考研好不好(跨专业报考专业硕士的利与弊)

2024-04-20 12:14:35

跨专业报考专业硕士的利与弊作者:本站来源:在职研究生教育网上传时间:2020-02-1610:26:12

众所周知,在职研究生教育是在职人士更为理想的学习方式。近年来,不断有人加入到相关课程班里深造,而通过系统的学习,学员均取得了全方面的提升。目前,不少人员对其专业硕士课程班产生了兴趣,那么,跨专业报考相关课程有哪些利于弊?

部分在职人员考虑跨专业报读专业硕士课程班,但对其利与弊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下可分别进行说明。

一、几大优势

1、专业面得到扩展

选择跨专业报读相关课程班,专业面可得到扩展,这是一大优势。当下,专业硕士课程有很多热门专业都值得大家报考学习,而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学习一门适合的专业更有利,若之前所进修的专业不太理想,那么是可以考虑跨专业报考的。

2、学历学位双提升

因专业硕士是学历教育,所以,若参与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毕业之后个人的学历学位均可取得提升,这是一方面的优势。想同时获取双证书的人员是可以考虑的。

3、发展空间更大

凭借双证书,学员可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有了证书的证明,在职场中的优势也更明显,易得到企业领导的信任,同时获得更加不错的工作机会。

二、两大弊端

1、其考试难度大

专业硕士的弊端主要在于其入学考试的难度较大,共包括初试与复试两项考核,均没有补考的机会,同时考试科目较多、分数线比较高,所以学员面临了很大的考验。

2、复习备考不简单

因入学考试难度大,学员在复习备考时并不简单,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且跨专业报考也存在一定风险,比如:相关基础比较弱,对其发展前景没有一个把握。

考研政策不清晰?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有的人选择跨专业考研是因为兴趣,有的人跨专业考是为了更好就业。你跨专业考的理由又是什么?说在前面,跨专业考绝不是盲目决定、随大流的结果。以下是猎考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1考研:你真的适合跨专业考研吗?”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对考生而言,跨专业考必须是慎重考虑、全面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前文已经分析过为什么要跨专业考,那些情况适用于跨专业考。

其实,在结合个人情况综合分析跨专业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时,考生应该大致地了解跨专业考的难度和特殊性。所以,在做出最终决定前,一定要慎之又慎,非常严肃地对待跨专业考这件事情。

一、为什么要跨专业考

(1)对原专业不满意。这类考生有可能是高考选择时对专业不了解或者接受了专业调剂,结果在大学阶段发现对本专业没兴趣或者感觉不对路;还有可能是因为本专业就业市场形势不好,希望通过转换专业进入到更为理想的行业中去。

(2)专业多元化,通过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学习打造复合型人才。如今企业对具有两个及以上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有越来越多的需求。所以有考生希望在自己本科专业基础上再另外学不同于本科的研究生专业,以便增加求职时的竞争优势。

尽管有不少同学在本科阶段会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者双学位等形式扩大自己的专业素养,但相比较而言,本科+研究生分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最为扎实。

此外,还有不跨专业而跨学校、跨地区的考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从一所level较低的学校进入都更高level的学校,或者从偏远地区和小城市迁移到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

二、哪些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考

有鉴于跨专业考的特殊性,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了跨专业考考研的适用人群和专业分类。

1.从人的性格来看,符合跨专业考的考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一旦确定跨专业考的目标和行动计划,接下来就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心理战。跨专业考通常意味着专业零基础,尤其是不同专业大类和专业类之间的跨度特别大。即便是不同院校同一专业,实际上对于考生来说也等同于重新准备,因为不同学校的教材、授课内容和考查方式差异非常大,考研的专业课试卷又都是学校命题,所以考生必须按照报考院校的教学思路和应试方法去准备考试。

对于跨专业考考生来说,他们复习准备的时间比一般考研考生的更长,专业课应试难度也更大。这就特别考验考生的毅力和坚持。另外,考研往往有反复,也就是说不能保证一次成功。这对考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只有心理素质强大的考生才能从失败中站起来,历经二战甚至三战直至最终的胜利。

(2)心志坚定、自律性高。考研和高考不一样。高三大家都在拼,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相当浓烈。而考研往往是一个人在战斗,其过程是单调的、无趣的、寂寞的。再看周围的同学,求职的求职、出国的出国、玩乐的玩乐,这对考研同学来说无疑是额外的考验。

(3)要做到心无旁骛、不受外界的干扰真的很不容易。相信不少考研同学都有过为糟糕的复习环境而苦恼的经历吧。所以在一个相对不佳的复习环境下更加要求考生必须做到高度的自觉和自律。一个人的solo确实很无趣,但是面对击败boss后的喜悦和收获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4)保持乐观精神、善于苦中作乐。包括跨专业考在内的各种考研党,从最初一个庞大的队伍到最终能够坚持走进考场的,期间经历了人数上大幅度的下降。许多人消失了,有些是想法改变了,有些是意志不坚定者,还有些则是扛不住压力而溃退了。

有种夸张的说法,说漫长的复习迎考(其中跨专业考考研的复习时间最长)比的是心态,心态好能活下来,能活得正常,命硬是硬道理。这话颇有几分道理。考生必须在学习的同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然还有身体。要学会苦中作乐,保持昂扬的斗志,力争发挥自己最佳的考试水平。

(5)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目前看来考研还没有做到真正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公共课领域山头林立,专业课更是五花八门。加上许多跨专业考考生身处异地,要获取有效信息有很大难度。高考的时候有家长有老师帮你搜寻和分析信息,如今都要靠自己。

因此,在考研准备阶段,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非常重要。考生要找到报考院校和专业的基本信息、历年报录比、分数和招生名额、往年的试题和答案等等。当然,现在网上、微信、QQ、淘宝都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源,但其中鱼龙混杂,大部分信息质量很差。考生往往无法有效甄别,钱财被骗还是小事,耽误了考研大业才是最糟糕的。

2.从考生的学校和专业背景来看,跨专业考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场景:

(1)985学校之间的跨专业考,目标是热门专业和一线城市。比如说西安交大机械工程专业本科,考研复旦金融硕士。

一是西安交大到复旦在学校层次上有了新的提升。尽管西安交大和复旦都是C9联盟成员都属于国内最顶尖的学校,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差异的。

二是专业从机械工程到金融,职业前景方面上了好几个台阶,虽然机械工程也是西安交大的王牌专业,但比不上金融热啊。当前金融行业的平均薪酬远高于其他行业。

三是从西部城市西安到国际大都市上海,后者的地区优势显著。在城市综合实力、国际化程度、就业形势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上海均显著优于西安。考生通过跨专业考迁移到上海从而获得该区位优势。

(2)211学校跨专业考985,目标是好学校、好专业和中心城市。比如本科苏州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考研东南大学土木工程。

虽然苏州大学在江苏高校的排名仅次于南大和东南位居第三,但这就是211和985的区别,因此从苏大到东南是扎扎实实地上了一个台阶。东南的土木专业在全国都是排得上号的,尽管比起前些年来基建和房地产有所降温,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职业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另外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的地区优势和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3)一般院校跨专业考211、985,目标是好学校。考生从普通一本甚至二本、三本跨专业考211和985学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因为它是211或者985。至于专业,当然能好是最理想的,专业不好问题也不大。

现在许多单位招人时都会有个潜规则,应聘者的毕业院校起码得是211吧。试想全国2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才有112所211院校(其中还包括了39所985院校),所以211绝对是TOP5的概念。因此要想获得211或985的背书,跨专业考诚然是一个不错的渠道。

从实际数据来看,211院校的就业率和继续深造情况确实比普通院校要好很多。所以本科不是211的同学,通过考研进入名校体系,再加上自身好好努力,最终是能有效提升竞争力的。

3.从当前的职业规划来看,跨专业考一般发生在从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专业报考热门而且就业比较理想的专业

统计报告显示,有些专业长期偏冷或者市场日趋饱和、就业比较困难,如建筑工程、机械仪器仪表、生物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等。当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攀升、就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上述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薪酬水平令人捉急。

就业出路不理想,所以选择读研而且是跨专业读研也就理所当然了。跨专业指向必须是那些热门而且容易就业、薪酬较高、前景看好的专业。有些专业如财务管理、中文、会计,虽然就业率高,但是想要获得高薪却不容易,典型的后劲不足型。而计算机、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信息等则属于既好找工作而且后劲十足的专业。

所以,金融、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当仁不让地成为众多跨专业考研究生专业的好选择。当然这是基于职业导向的跨专业考专业分析。如果是科研导向的那就另当别论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走学术道路的一般也不会采用跨专业考方式,毕竟科班功底对于未来的学术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