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状元(对北京高考状元的分析)

2024-01-28 23:13:26

文科状元刘庭梅,总分688分,语文132、数学142、英语142、文综272,101中学应届毕业生;

 理科状元宁少阳,总分703分,语文140、数学147、英语142、理综274,人大附中应届毕业生。

 这一结果与2007年北京高考状元类似,2007年,人大附中林茜以总分709分获得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张玥来自101中学,总分685分。两校均在海淀区。

 笔者对这两位北京高考状元成绩的分析如下:

 1、“文科拼数学,理科拼语文”的规律又一次得到验证

 笔者在博客文章中多次说到,在高考时,要想取得好成绩,文科生拼的是数学,理科生拼的是拼语文。

 这一规律在2009年北京高考中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文科状元刘庭梅,语文成绩132分,不是很高;数学成绩142分,在文科生中算是高的了。

 理科状元宁少阳,语文成绩140分,在理科生中算是很高的了,甚至超过文科状元刘庭梅语文成绩8分,这样的语文高考成绩是不多见的;数学成绩147分,不知道今年数学有没有满分的,这个成绩与去年的数学成绩相比,不是很高的。去年,数学有满分的,数学成绩148分的考生比较多。

 2、高考要想考高分,英语成绩应该在135分以上

 文科状元刘庭梅和理科状元宁少阳的英语成绩都很高,都是142分。

 看来,想得高考状元者,英语成绩一定要在140分左右。

 高考要想总成绩考高分,英语成绩应该在135分以上,起码不能低于130分。

 3、文科是得文综者“得天下”,理科是得理综者“得天下”

 上面的这句话,不是我的知识产权,也不是我的版权。这句话讲得有一定道理,我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文科状元刘庭梅,文综成绩272分不低,描述性的答题想得满分很不容易,得高分也是不很容易的;理科状元宁少阳,理综成绩274分,不是很高,可能与今年理综出题比较难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只是有一定的关系,不是全部的关系,所以说,今年理科状元的理综成绩不是很高。就今年理综的试卷而言,估计也有考生能冲上290分,在280分以上者也会有一批考生。参加过物理、化学、生物竞赛的考生就是不怕出难题;示范高中实验班的同学,特别第一实验班的考生就是不怕出难题,题越是出的难,破解这些题的欲望就越是强烈。

 4、高考成绩均衡,且有强项科目是获得状元的关键

 为什么说“文科是得文综者‘得天下’,理科是得理综者‘得天下’”只是有一定道理呢?

 很多时候,得文综者未必得文科状元,得理综者未必得理科状元。

 这是因为,高考讲得是总成绩,所以,只是单科成绩突出还是不行的;还是要靠各科成绩的均衡,且有强项科目才是获得状元的关键。

 今年,文科状元刘庭梅、理科状元宁少阳都是高考成绩均衡,且有强项科目的典范。

 文科状元刘庭梅每150分的试卷平均成绩是137.6分,其中数学142分、英语142分,高于平均成绩是强项。

 理科状元宁少阳每150分的试卷平均成绩是140.6分,其中数学147分、英语142分,高于平均成绩是强项;语文140分虽低于平均成绩0.6分,但也是绝对的强项。

 5、保送生考得状元既在情理之中,更是不懈努力的结果

 理科状元宁少阳是已被北京大学录取的保送生,看似考得状元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因为没有压力。但是,这更是不懈努力的结果,没有压力既是好事,又不是好事。“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没压力轻飘飘”。保送生想考状元、要考状元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保送生不想考状元、不要考状元是一次超越自我的认识过程;保送生想考状元、要考状元又是一次超越自我的认识过程。这两次超越自我的认识过程也是不容易的,有时甚至是要经历比较痛苦的思想斗争过程。这是很多人不太理解的。

 6、祝贺人大附中,祝贺101中学

 人大附中的考生已经是蝉联几届北京市的高考理科状元了,是被赶超的“众矢之的”,很不容易。夺取高考状元相对容易一些,想保住高考状元,而且,一保就是几届,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101中学的考生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市的高考文科状元,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文科高考成绩的变数比理科更大,其他学校考生赶超或“篡权夺位”的可能性更大。101中学校名的本意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进“两步”也真是不容易。

 所以,要特别祝贺人大附中,祝贺101中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有点狭隘,但却真真实实地反映出了社会风气整体向学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古有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终于清朝末年,盛行了1300余年。

1905年,这种绵延了千年之久的人才选拔制度被彻底废除,从那以后,中国现代教育的帷幕徐徐开启,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在中华大地的根植与传播。在特殊时期过后,197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制度。

下乡知青刘学红紧紧抓住了这个宝贵的契机,怀抱着对知识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成功地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北京的一户普通市民家庭迎来了一个女婴的诞生,按照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风潮,父母给孩子取名为刘学红。

中学毕业那一年,刘学红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到北京密云县高岭公社第四大队的林业队插队。她被安排进了插秧队,跟着当地老乡干着插秧和挖树苗等农活儿。

临下乡时,刘学红的包袱里除了一些换洗衣物之外,还有几本青年自学丛书,热爱学习知识的她无论何时都不愿放弃学习。

那时候的她想:只要身边有书相伴,思想便会有所寄托,下乡的日子也就不会那么空虚无聊。

其实在中学读书期间,好学的刘学红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满腹才学的她因为无力改变的社会大环境,只得在心中深埋了那个“高考梦”。

那时候的刘学红,每天干着无惊无喜的农活儿,心中满是茫然。她曾认为自己将来能获得的最好的职业身份也就是售货员,要不然就是终日与锄头为伴在农村待上一辈子。

然而在与其他知青闲聊的时候,她得知如果个人表现好、工分积累得高,就能评上先进,就有机会读大学!

听闻这条消息的刘学红就暗暗铆劲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尽管她积累的工分远超旁人,却还是无缘那唯一的上大学的机会。

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刘学红却意外迎来了一个新转机。

1977年夏天,正在田里挥汗如雨的刘学红听见广播中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国家决定自当年起恢复高考制度!

经人打听,刘学红得知这第一年高考定在当年的12月份,她赶忙联系了队里其他几名有志高考的知青,交上了报名费。之后,刘学红便斗志昂扬地重拾书本,为即将到来的高考而备战复习。

白天,刘学红努力干好自己分内的活儿计,夜晚,在如豆的灯光下,刘学红翻开旧书本一头扎进去汲取知识,如饥似渴。

等距离考试还有两周之时,刘学红和其他准备参加高考的知青一起请假回家备考。回到北京的家中后,父母全力支持女儿的决定,不仅极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还辗转为女儿借来了一份十年前的高考原题试卷。

刘学红惜时如金,没日没夜地学习,她全力以赴就是为了如愿考上大学,想要通过知识来彻底改变命运。

虽然知青们都在全力备考,可这一届考生的心底却最为忐忑。没有老师提供考前辅导和指引,各门学科缺乏系统的复习资料,绝大多数人已经很久都没有摸过书本纸笔了。

而百废待兴的国家正是渴求人才之时,知青们也对这重新恢复的第一年高考充满了期待。

一时间,祖国南北千千万万个像刘学红这样的有志青年都抓紧时间泛舟于知识的海洋之中,你追我赶,打算在这决定人生的考场上成功扭转命运的舵盘。

高考如期而至,刘学红带着笔和准考证就奔向了高考考场。

当年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也许这个标题对于别人来说比较难,可对于在乡下插队、干了近2年农活儿的刘学红来说可是深感得心应手。

她回想起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挥笔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2000多字的作文,倾注了自己往日的真情实感,刘学红那灵动的思维和满腹的才学也在作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考试结束后,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回到家里的刘学红一边操持家务,一边等待考试成绩。那段时间里,她也曾想过最坏的结果,可报纸上刊载的一篇文章却打破了看似平静的等待。

原来,爱读报纸的父亲有一天给刘学红读了一篇人民日报上的文章,这让刘学红又惊又喜——那不正是自己在高考试卷上写下的作文吗!

因为是重新恢复的第一年高考,全国人民也都非常关注,于是人民日报就从高考作文中甄选了3篇最优秀的作文刊登出来。

其中的一篇正是刘学红所写。3周之后,刘学红顺利地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系所录取,她在万分惊喜之中曾多次表示“感谢高考!”

虽然当时的高考分数并不对外公布,而后来在查阅档案时人们才发现,刘学红是以作文99分(当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面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位列北京市文科第一名而被北大录取的。

也就是说刘学红是1977年北京市高考第一女状元。她的姓名也随着人民日报刊登的那篇文章而蜚声全国!

在大学期间,刘学红一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把每一门功课都学的扎扎实实,成绩也非常突出。

那时候国家非常需要人才,大学毕业生都是由国家来负责分配工作的,刘学红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中国青年报,从事新闻行业的工作。

从一开始做一名普通的新闻记者,到后来担任主编,刘学红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默默耕耘在新闻战线上。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到中年的刘学红敏锐地意识到势头发展迅猛的互联网空间将大有可为。2000年,她参与创办了中国青年报网站——中青在线。

为了办好这个网站,她多方参与社会调研以确定市场需求和群体关注焦点,还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网站建设理念。

她主张以帮助青年人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求职创业信息为己任,倾力打造一个既紧跟时代脉搏,又符合时下青年人多元化需求的综合性网络媒体。

在刘学红的奔走和努力下,中青在线很快就成长为中国最大、最权威的集新闻发布和青年求职创业服务于一身的多元化网站。

几年后,工作业绩突出的刘学红就身兼二职,既担任中青在线网站的总经理又担任创业研究中心的主任。

成功的背后总是少不了诸多的汗水和付出,刘学红能凭借理想和热爱,通过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人生的巅峰,那次改变命运的高考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高考尚存争议,说它让中国的学生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也好,说它制约了教育的多样化也罢,我们只能说目前中国还没能找到比高考更为公平公正的教育选拔方式。

刘学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是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你心中有梦,就应当通过不断努力而积蓄力量,当机会来临之时方可奋力一搏,顺势登上人生的巅峰,成功实现个人之理想!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